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犀利·动态>正文

打造注重团队合作的高效平台 提供优质金融产品

时间:2014-02-24 作者:犀利君 来源:证券时报网
字号:

 

    我们的基金业绩不必去争前几位排名,尽可能避免净值极端波动情况出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主张培养明星基金经理,但也不限制个人才能,如果你可以打败投委会组合,就可以逐步放大权限。

    

    纽银基金希望打造一个注重团队合作的公平高效的平台,就是为了留住优秀的人才,以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

    

    我们的定位是打造精品店,以投资业绩作为支撑加上高效优质的服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今年会以存量基金产品的持续营销为主。未来将依托外方股东庞大的海外资产管理规模,尽早开展跨境业务,待投资业绩稳定并持续两到三年之后,成为社保、年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青睐的投资顾问。

    

    “触网”并不是万金油,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还是要考虑风险, 经济发展必然有其周期性,目前以货币基金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很难保持持续高收益,这也是风险所在。未 来还会继续有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出现,但是一定要能体现出基金公司专业投资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 吴昊 实习记者 应捷

    

    纽银基金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陈喆于2013年3月起履新纽银基金总经理,成为这家次新基金公司的第二任总经理。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目前纽银基金的各项业务逐渐步入正轨。

    

    晨星数据显示,2013年纽银基金旗下4只公募基金投资业绩明显改善,均战胜业绩基准。截至2013年12月31日,纽银策略优选股票型基金由2012年底同类基金中排名94%分位跻身于同类基金中的前31%,纽银稳定增利债券基金(A份额)由上半年同类排名的99%分位一举跃进至下半年同类排名的15%。

    

    值得一提的是,纽银基金在2013年8月组建了新的固定收益团队,旗下2只债券基金的变化令人眼前一亮。晨星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稳健双利债券基金排名前11%(A份额)、前12%(C份额),稳定增利债券基金排名前2%(A份额)、前3%(C份额),一举扭转了之前的颓势。

    

    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中,陈喆讲述了刚到纽银基金后所面临的困难局面,以及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和未来发展规划。陈喆对纽银基金乃至整个基金行业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判断,在接受采访时他多次提到流程、团队、稳健、风控等关键词,徐徐勾勒出一幅纽银未来发展的蓝图。

    

    大刀阔斧改革

    

    首先将体系建立起来,之后把合适人才配备好。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3月你到纽银梅隆基金上任时,面临什么局面?

    

    陈喆:当时的局面很艰难,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按照股东方的说法就是“临危受命”。当时,公司的人员框架都不完善,特别是关键的中层岗位严重缺失,比如没有投资总监、研究总监、固收总监、产品总监,包括市场总监也都没有,公司人员却已超过60人。因此,我到任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架构重建上,同时,开始制定规章制度,无论是投研部、市场部,还是运营部、IT部以及综管部,一个规则一个规则地梳理,一个制度一个制度地敲定,目标是消除低效率,提高公司整体运营质量。

    

    证券时报记者:为什么会出现那种局面?

    

    陈喆: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其中与当时纽银基金的发展理念有一定关系。过去的纽银基金在量化投资方面做过不少努力与尝试,比如说将国外成功的量化经验嫁接到中国,所以公司内部量化团队比较强,人力物力较多地被放在量化模型研究上。

    

    可惜的是,几年实践下来并不顺利,美国成熟市场某些成功的量化策略到国内无法继续发挥作用。原因在于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一定自身特色,不像美国那样上市公司审计严格、信息透明真实;同时,国内资本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衍生品市场并不发达,发展量化投资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我们在董事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了公司发展风格。

    

    证券时报记者:纽银基金的人员流动似乎比较频繁。

    

    陈喆:在预算及人员编制不允许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运作,目前核心员工到岗率超过90%,各项业务正有条不紊展开,这为公司业绩的全面提升打好了基础。纽银基金过去的业绩和运营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客户未从中获益,这说明过去的结构多少是有问题的。人员有流动正说明了我们不安于现状,在积极主动地寻求改变,在此过程中调整一些岗位是难免的。

    

    证券时报记者:你如何定位公司的风格?

    

    陈喆:目前更注重人的管理和团队的培养。基金公司处在金融服务业中,投研是核心。我们的理念是要打造一个铁打的营盘,首先将体系建立起来,具体落实下来就是一系列阀值、指标、纪律等,之后把合适人才配备好。如果这套机制是成功的,那么配上优秀人才结果就会相得益彰,公司才会有长远发展。即使短期少量人员流动也没有关系,因为过分依赖明星基金经理会使公司在经营上处于风险之中。到目前为止,从业绩表现上来看这种方式证明还是比较成功。

    

    集中投资决策权

    

    我们将目前的机制称之为团队式研究和流程化投资模式,核心在于流程的梳理。

    

    证券时报记者:具体而言这是怎样的一套新机制?

    

    陈喆:我们将目前的机制称之为团队式研究和流程化投资模式,核心在于流程的梳理。例如基金公司的一位研究员会负责某个行业,他需要把所负责行业的模拟组合做好,无论市场中这个行业有无机会,研究员都要尽量做到战胜行业业绩基准;之后每位研究员制定的行业组合会提交到研究部门,形成研究部的模拟组合,目标也是要战胜业绩基准;之后再提交到投委会,投委会成员包括固定收益、交易、风控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基金经理,由我担任投委会主席。投委会要平衡权益类和固收类等领域的投资机会,最后变成一个公司层面的投委会组合,这个组合会在大类资产配置、行业配置乃至市场机会等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基金经理在公司投研中起什么作用?

    

    陈喆:基金经理本身是全程参与到投委会组合的产生过程中的,同时还要参加公司每周的小型投决会和每个月的大型投决会,平时还会有不定期的投研联席会。基金经理也会有自己的投资组合,所有的基金经理都要和投委会组合PK。如果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在一定时间内打败投委会的投资组合,可以相应的扩大自主权限,但是如果打不败就会被要求进行有比例的被动复制。这意味着基金经理的部分工作被分散到研究团队中,我们的业绩某种程度上就依赖于整个团队的研究能力,但同时也发挥基金经理主观能动性,在减少风险的前提下并没有埋没基金经理的投资天赋。

    

    证券时报记者:这种制度安排有成功先例吗?

    

    陈喆:我们目前实行的这套从研究到投资的投研体系,是借鉴国际成熟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理念和流程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同时也学习借鉴了外方股东纽约梅隆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管理1.4万亿美元成功运作经验。另外,美国有一家基金公司叫做Capital Group,被称作“沉默的巨人”,管理规模有一万多亿美金,他们的秘诀也是团队式研究和流程化投资。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套流程下形成的投资结果,并不是冲着市场第一名去的,而是“持续的稳健上升”,同时要可复制、可考量、减少波动性,因此特别受机构投资者和高端客户的青睐。这套制度在国内具体操作中已经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并将持续完善。

    

    激活投研积极性

    

    我们的基金业绩不必去争前几位排名。我们不主张培养明星基金经理,但也不限制个人才能,如果你可以持续打败投委会组合,就可以逐步放大权限。

    

    证券时报记者:引进这套机制的目的是什么?

    

    陈喆: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投资能力,投资能力的形成最重要的是遵守投资纪律,我们不希望基金经理的权限被过分放大,因为这就意味着基金经理的风格决定了业绩的波动性,而基金经理的风格并不是适合任何市场,例如目前股市中更偏向自下而上,而不是之前的自上而下。这种风险的不可控也会导致带给客户金融产品质量的不可控,而我们想提供一个净值表现相对稳定的金融产品。

    

    首先,这套制度主要是力图控制市场风险,这也是我们所了解的投资者喜欢的风格,因为投资者最怕亏损。从我们目标客户的角度来说,他们追求的是稳定持续业绩增长。因此,我们的基金业绩不必去争前几位排名,这样就保证产品风格反映出公司的风格,尽可能避免净值极端波动情况出现。如果一只基金净值每年都跑在前二分之一,连续三年下来就能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主张培养明星基金经理,但也不限制个人才能,如果你可以持续打败投委会组合,就可以逐步放大权限。

    

    其次,可以最大限度调动研究积极性。目前行业中多数基金公司都是研究员推荐股票,基金经理择优选择,基金经理是否建仓对研究员考核影响很大。我们除了基金经理挖掘股票外,还有一条推荐股票的途径,就是前面提到的每位研究员在研究透彻一个行业基础上,经过不断筛选变成公司的模拟组合,这意味着研究员也会有自己所属行业的模拟盘,净值波动会被明确记录下来,这也是研究员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即使基金经理没有听从研究员推荐的股票建仓,研究员模拟盘有超额收益也会计入业绩考核中。

    

    第三,增加投研上的内部竞争性,促进优胜劣汰。每次投决会都会讨论基金经理管理的实盘组合与投委会模拟盘的表现差异原因在哪里,每只股票、每个行业的偏离度有多少,表现较差的一方需要找出原因以促进改善。如果基金经理无法打败投委会组合,就要按相应比例复制,因此会不断努力寻找投资机会。同时,研究员也不必为如何与基金经理处好关系而过于操心,而是集中精力做好研究。因此,这种做法不仅考核明晰,还能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冲击。

    

    证券时报记者:在人才引进方面你最看重哪些因素?

    

    陈喆:我们会从两个方面选人,一要看人品,要有诚信和道德底线,二要看专业能力,包括投资理念、过往业绩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尤其不主张一种短期“赌”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太容易出错,会导致业绩波动很大。另外,我们对复合型背景的人才也比较有兴趣,最好有基金、券商和信托等多重背景,因为复合背景的人才能够更多地发现不同行业交融中出现的创新机会。

    

    塑造核心竞争力

    

    纽银基金希望打造一个注重团队合作的公平高效的平台,就是为了留住优秀的人才,以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

    

    证券时报记者:在目前泛资产管理的时代,你认为基金公司生存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陈喆:对客户来讲,银行、保险、基金公司都一样提供理财方面的服务,因此,客户最看重基金公司的就是投资能力,就看你能不能为他赚到钱,同时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也越来越重要。纽银基金希望打造一个注重团队合作的公平高效的平台,就是为了留住优秀的人才,以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

    

    基金公司行业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主要需要想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钱从哪里来?银行渠道或者是机构等等,这些来源不同的钱其风险偏好也不一样,一部分比较激进喜欢冒险,另一部分比较保守不喜欢冒险。

    

    第二,钱到哪里去?例如配多少股票多少债券,目前主要在国内配置,未来要到全球进行资产配置。

    

    第三,就是全程风控,无论何种风险偏好和结构的基金产品,风控都是保证其良好发展的灵魂。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纽银基金在产品发行方面有何规划?你来纽银基金以前负责专户业务,未来公司发展业务重心如何?

    

    陈喆:目前市场竞争很激烈,很多基金公司产品种类百花齐放。对于客户来说,所作出的选择也有机会成本,因此我们的定位是打造精品店,以投资业绩作为支撑加上高效优质的服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盲目发行新产品充规模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环境,也难以为继,因此今年会以存量基金产品的持续营销为主,也有一些产品创新计划还在等待董事会审批中。

    

    同时,我们非常乐意在专户方面做很多尝试,特别是未来涉及跨境业务。我们有较为雄厚的股东背景,外方股东纽约梅隆集团有200多年华尔街的积淀,未来我们将依托外方股东庞大的海外资产管理规模,争取尽早开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等跨境业务,待投资业绩稳定并持续两到三年之后,成为社保、年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青睐的投资顾问。

    

    “触网”并不是万金油

    

    目前以货币基金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很难保持持续高收益,这也是风险所在。

    

    证券时报记者:你如何看待当前的互联网金融现象?

    

    陈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对整个基金行业来讲是好事,为中小基金公司发展壮大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目前互联网金融产品对投资者来说其特点是成本低、服务好,这是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浪潮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但是,“触网”并不是万金油,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还是要考虑风险,经济发展必然有其周期性,目前以货币基金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很难保持持续高收益,这也是风险所在。因此,未来还会继续有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出现,但是一定要能体现出基金公司专业投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