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犀利·动态>正文

胡斌 三年磨一剑 为梦想而战

时间:2010-12-20 作者:犀利君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字号:

胡斌,博士,CFA,1999年起历任梅隆资产管理集团Standish(波士顿)高级定量分析师、副总裁;2006年创办集团旗下对冲基金公司——系数全球公司,并担任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2008年起负责纽银梅隆集团在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现任纽银基金CEO。

 

胡斌说,进入投资业十余年,他一直怀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在华尔街闯荡出一片天地,在美国创立一家对冲基金公司;第二个则是回到中国,再创立一家一流的基金公司。

 

第一个梦想已经实现,在美国八年多的实战经历已经将他锻造成一位对冲高手。现在,为了第二个梦想,他日夜兼程,只争朝夕。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将全部的热情都倾注在纽银基金的筹建上。如今,公司已经破茧而出,旗下第一只产品纽银策略优选基金也蓄势待发。作为纽银基金总经理,胡斌下一步的打算是,用3到10年的时间,将纽银基金打造成中国基金业的一流公司。

 

对冲高手 快人一步

 

1999年底,理工科出身的胡斌以梅隆资产管理集团Standish(波士顿)公司定量分析师的身份,开启了他在华尔街的岁月,并从研究员一路做到这家公司的基金经理、副总裁。由于业绩可圈可点,2006年他获得了集团给予的一个令人艳羡的机会: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与另一位搭档共同创办集团旗下对冲基金公司。日后,这家名为“系数全球公司”的表现证明了胡斌在金融衍生品领域的能力。

 

“2007年金融危机中,美国一半的对冲基金都死掉了,幸运的是我们的基金存活了下来,并且还做得不错。”如今回忆起那段在旧金山的对冲生涯,胡斌的语气云淡风轻,但听者仍能想见当时的惊心动魄。

 

由于金融衍生品是场零和游戏,美国对冲基金业竞争异常残酷,赢家自然能获得不菲的奖金,落败者只能黯然离场,甚至很难找到东山再起的机会。一只对冲基金投资经理亏损达到6%,该经理就有被炒鱿鱼的风险。“一年可能有1/3的对冲基金会死掉,你会发现身边的朋友留下来的越来越少,而你必须冷静下来,时时思考生存的方法。”胡斌回忆道。

 

2007年是金融海啸发端的一年,对冲基金的日子更为难过。在市场对次贷危机阴云消散仍抱有幻想的时候,胡斌果断地做空银行、做多高科技,不仅得以全身而退,还实现了超过10%的正收益,在梅隆资产管理集团近300只基金中名列前茅。

 

正是在华尔街的这段一线实战经历,让胡斌谙熟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投资。而股指期货的运用及相关的产品线打造,也成为了纽银基金产品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纽银策略优选基金就将此写入产品合同,并获得了监管部门的批准。这也是目前市场上屈指可数的可投资股指期货的公募产品。胡斌很高兴能够在这一创新上快人一步,并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所长。

 

“高手过招,所用的工具很重要,股指期货就是一把更快的刀。”他表示,公募基金固然不会像对冲基金那样大规模运用股指期货,但这一工具同样能带来资产配置效率的提升。当大量资金申购基金而行情节节看涨,逐步买入股票的效率显然不及直接打出一笔股指期货合约买单;而当市场出现调整或者需要应对赎回时,卖出股票的时间成本和冲击成本也显然高于卖空股指期货。“打个比方,如果没有股指期货这把刀,砍倒一棵树也许已经惊动了整个树林;而有了这把刀,我一下子砍倒十棵树,也悄无声息,无人察觉。”

 

胡斌进一步表示,在条件成熟时,对股指期货工具的运用未来将成为公司的一大亮点。根据计划,在未来的1到2年内,“公募基金、QFII咨询服务、专户理财”将作为公司“三驾马车”同时运作,以初步构建综合资产管理服务的平台。专户理财业务的申请将很快提上日程,未来这一产品中也将考虑运用股指期货。而外方股东日前已经获得1.5亿美元的QFII额度,纽银基金将作为其投资顾问。今后,随着QFII参与股指期货的办法出台,这一业务也会参与股指期货的投资。

 

理性铸魂 步步为营

 

胡斌在中国投资界的追梦旅程始于2007年末的一天。在北京利兹卡尔顿酒店,胡斌与纽约梅隆集团总裁Bob Kelly一席长谈,纽银基金的蓝图在两人的思想碰撞中渐渐清晰。自此,胡斌开始全情投入自己的第二个梦想:在日益成熟的中国市场,创办一家基金公司,并用3到10年的时间将其打造成一家与其股东国际地位相符的一流公司。

 

在等待新公司准生证的日子里,胡斌时刻都在思索:应该给这家公司注入什么样的灵魂?如何在公司的发展目标、实现路径以及内部运行等各个细节上体现出这一点?

 

在性格测试中被判断为有着完美主义倾向的胡斌,抱着“宁缺毋滥”的志向认定,这应该是一家让业界用尊重的眼光来观察的公司,一家在浮躁市场里坚守理性投资原则的公司,一家能为投资者带来高阿尔法收益的公司。

 

他说,自己从华尔街到中国的十几年海内外投资生涯经历中总结出,超额收益的获取来源于两点,一是投资规律的前瞻性,二是投资的理性。也就是说,要么掌握规律,看得更远;要么克服人性的弱点,不被市场的潮起潮落裹挟,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选择,合理决策,合理预期。

 

他警醒地认识到,中国A股市场呈现出机构“大散户”特征,市场中还缺少理性的中流砥柱。而经历了几轮牛熊的历练后,中国理性投资的时代终会到来。未来的市场中,只有理性的投资者才能最终胜出。

 

投资是否理性或许还需要日后的实践来证明,但从一个细节或许可以窥见这家公司不一样的思路:公司成立后的下一步——申报产品,胡斌就做了一个取舍。原本计划同步上报两只产品,一只为股票型基金,也就是纽银策略优选基金,另一只为债券型基金。三季度正是债基销售如火如荼的时候,但胡斌考虑到升息周期即将来临,这很可能成为一只“好卖不好做”的产品。权衡之后,他觉得投资人的回报比公司规模更为重要,决定推迟这只产品的申报。

 

作为中国基金业的“60后新生代公司”,他坦承,纽银基金与目前已经取得一定市场地位的领先公司相比,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在发展路径和布局上,他们制定了“步步为营,步步为赢”的方针,因为基金行业的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必须有序地推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投资品种,进入业绩良好——投资者认可——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通道,公司才有可能逐步壮大。

 

“基金行业乃至资产管理产业的DNA是合理的回报能力,规模效应的前提是业绩,这也是全世界的普遍规律。因此,鱼和熊掌若要得兼,投研能力始终是第一生产力。”谈及对“一流的基金公司”如何理解,胡斌明确表示,在纽银基金的定位中,这首先是一家拥有一流业绩、追求高阿尔法收益的公司,然后才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公司。

定量管理 透明文化

 

奔着打造一流基金公司的梦想,胡斌在公司内部文化和治理结构的建设上,同样花费了很多心思。他也因此完成了从一位出色基金经理到一位有着明确管理风格的CEO的转变。

 

这位昔日的定量分析师用其缜密与细致,希望将公司打造成一条由各个“稳定零部件”组成、严丝合缝、精确运转的流水线,从而源源不断生产出理性的投资产品。在他看来,只有在内部投资流程精密的前提下,才能最终确保投资的理性结果。

 

这从他对投研人员的挑选和管理上可见一二。作为一家新基金公司,投研人员平均从业经历有7年,这在业界还是不多见的,他也在多个场合自豪地提到这一点。而在选择这些人才的时候,他首先考察的因素就是投资理念是否理性。他认为,一位基金经理只有内心真正相信理性投资的原则,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恪守投资纪律,从而长期保持业绩的稳定增长。

 

在他看来,即将管理纽银策略优选基金的闫旭,在牛熊市中都拿到了金牛奖,少言而冷静,“有着交易员出身的细腻,但关键时候又不缺果断”。

 

这些人才到位后,通过模拟投资,胡斌又对他们做了进一步的业绩归因分析,以找出每个人的擅长和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在此前一年多的模拟投资里,基金经理获得了什么样的收益,其中资产配置挣了多少,挑选个股挣了多少,对应的风险又是多少,期间业绩的波动率如何,胡斌会围绕诸多细化指标一一定量分析并持续观察。对研究员的管理同样如此,每个人所看的行业与基准相比体现出什么特点,从中可以分析出每个人的优缺点。

 

通过对投研团队中每个人风格和表现的细致掌握,不仅团队成员在不断进步,公司也可以将每个人的长处结合起来。胡斌也表示,“公司的目标不是打造明星基金经理,而是打造一个明星团队。”

 

在公司文化上,胡斌则希望营造出开放、透明、诚实、平等的工作氛围,他也在细节上实践着这一点:管理架构设计成扁平型,以减少内部消耗,将每个人的能量都发挥到极致;没有紧要工作要处理的时候,总经理办公室的门总是开着,以便员工可以尽快找到他;公司每年组织一次同事间的360度匿名评测,让大家从身边人的视角中进一步了解自己。他自己将员工对自己的评价毫无保留地公布出来,并对其中的批评一一作出解释和说明。

  

让胡斌感到欣慰的是,在不算短暂的筹备期里,全公司没有一个人离开,这种被大家信赖的感觉让他很高兴。“作为这个班的班长,你要让大家都兴奋起来,让他们感觉到充实,在学东西,每一天都有成就感。”这是胡斌总结的留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