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犀利·动态>正文

西部利得基金总经理贺燕萍: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探索

时间:2023-12-18 作者: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贺燕萍 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
字号:

公募基金行业过去的二十五年,是高波动与高成长并行的二十五年。在这二十多年时间,公募基金行业和A股市场经历了2007年、2015年、2021-2022年三轮高波动,每一轮高波动背后都是基金公司规模和位次的重新排序,公募基金行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而产品创新也成为基金公司规模扩容的核心策略之一。

随着规模实现新高,行业也进入精细化经营阶段。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公募基金在资本市场改革、居民财富管理和服务实体经济中都要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我们看到,这将为公募基金在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经营创新方面打开新的空间,同时也意味着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立足当下,宏观经济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过渡,资本市场也进入到更加规范有序的阶段,公募基金公司更是逐步开启精细化经营,练就独门绝技,诠释“专精特新”,掌握核心竞争优势,进行特色化可持续的发展探索,努力成就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 回顾:高波动市场下的顺势而为和产品创新

从1998年第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以来,中国公募行业已经走过二十五年。公募基金行业过去的二十五年,是高波动与高成长并行的二十五年,基金行业的发展归纳为两条脉络的拓展:一是A股市场的波动;二是公募产品的创新。这两条脉络之下A股市场的参与机构和投资经理每年都在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位次排名从未固化,最终胜出者都是在这个高波动市场中能够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同时面临泡沫又懂得理性克制的主体。

在A股市场三十多年历史中,2007年、2015年、2021-2022年三轮高波动都带来基金产品业绩和规模、基金公司规模和位次的重新排序,也为每一位参与者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每一位参与者创造了机会。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行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1999年公募管理规模为574亿元,其主要类型就是股票型基金产品;截至2022年底,公募基金规模达26万亿元,其中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其他类型基金占比分别为40%、29%、10%、19%和2%。公募基金产品从产品类型、投资标的、投资策略、投资范畴都有极大发展,2012-2014年货币基金在互联网金融渠道拓展之下成长为行业规模的中流砥柱,2018-2019年《资管新规》之下债券基金规模快速扩容,2019-2022年在宏观景气结构特征下权益赛道类产品获得极大成长。产品创新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成为部分基金公司规模扩容的核心策略。

伴随着高波动和产品创新,中国资管行业的规模不断突破。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总规模首度超过20万亿元,而截至2022年末,资产管理行业的业务总体存量达66.74万亿元。

在资管行业快速发展的近十年,我们共同经历了这样几个标志性年度:

2012年,大资管行业进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允许基金公司设立专门子公司,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开展非标等业务,基金子公司这股资管市场的重要力量首次汇入大资管。

2018年,资管行业步入了统一监管的时代,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新的管理办法出台,资管行业从监管主体到监管标准得到了统一规范。

2021年,是资管行业“淬火炼真金”的一年,也是公募基金蓬勃发展的一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大资管各子行业的监管要求逐渐拉平,公募基金因其诞生之初就具有“标准化”运营的行业基因,相比之下,受“过渡期”阵痛的影响较小。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受益于长期合规稳健运营的行业文化,为2021年行业整体规模能够达到25.56万亿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虽然有新冠疫情、俄乌战争,不断累积的小概率事件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但没能阻止财富转型发展的步伐,公募基金总规模一度突破了27万亿元,公募行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经济金融注入了新活力,也推动公募基金行业进入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看到,资管行业的大发展既有中国经济持续向上发展的主要原因,也不乏参与主体积极谋求发展的推动因素。从宏观维度来看,资管行业高速发展是居民财富积累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扩容的必然结果。从行业维度来看,资管行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改革、监管部门有力引导、销售渠道多元创新密不可分。而从个体公司的维度来看,资管行业发展的大历史背后也是每个资管公司的发展史和奋斗史。

二、展望:精细化经营下的选择和分化

截至2022年底,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资产管理行业的业务总体存量达66.74万亿元,相较于2014年初始统计的19.8万亿元,整体规模翻了3倍,复合增速为16.4%,远超同期宏观经济增速。除了规模高增长,资管行业主体类型日趋丰富,公募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以及期货公司及资管子公司均得到了极大发展。

而公募基金则是资管行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机构。截至2022年底,公募基金(不含养老金、专户及子公司)管理规模达26万亿元,年复合增速18.5%,占资管总规模比重从22.5%提升到39%;公募基金公司数量从90多家增长到160家左右,实现了净资产、总资产和净利润的快速增长。

规模实现新高的同时,行业也进入精细化经营阶段。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意见》,明确公募基金在资本市场改革、居民财富管理和服务实体经济中都要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我们看到,这将为公募基金在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经营创新方面打开新的空间,同时也意味着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展望未来,公募基金在精细化经营、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经营创新等方面将迎来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1.以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部署,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政策框架。对于资本市场发展,二十大明确资本市场要服从和服务于大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公募基金行业需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构建行业投研框架、估值体系、业务发展范式,同时需要前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产业体系,切实发挥好投融资功能,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来融入和推动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和发展。

2.产品创新依然是重要载体

公募基金的产品结构已逐步完善。从产品结构来看,截至2022年底,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位居前三,占比分别为40%、29%和19%。而回顾过去十年,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首先是产品持续创新,先后有这样一些新产品推出,如2013年6月余额宝诞生,2014-2015年分级类产品快速发展,2018-2022年FOF/MOM、公募REITs、碳中和基金、北交所基金等基金产品持续创新。展望未来,不论是资产端还是资金端,产品创新依然具备明显政策红利。

从资产端来看,围绕全面注册制落地,资本市场围绕定价制度、做市制度、风险管理工具、交易制度等创新都更具必要性和必然性。所有交易制度的创新都将为公募基金产品提供更多交易标的、交易工具和交易策略,为产品创设创造更多契机。

从资金端来看,随着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建设落地,中国版的IRA账户初具雏形,养老金第三支柱将个人养老金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开发中低波动型产品、适配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基金产品将是重要方向之一。

3.业务创新值得期待

《意见》将公募基金定位为“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和“特色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两大类,一方面是支持头部公募基金公司组织架构拓展和牌照管理延伸,允许公募基金设立公募REITs、股权投资、基金投顾、养老金融服务子公司。另一方面,鼓励中小机构聚焦投研能力,推动专业化特色公司基金后台运营业务外包由试点转常规,支持中小基金管理公司降本增效。从业务方向上鼓励公募基金做优做强主业,同时强化差异化发展能力,促进形成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与特色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协同发展、良性竞争的行业生态。

4.经营创新塑造公司可持续发展基因

传统经营模式之下,公募基金公司对单个基金经理倚重度过高导致经营持续性和可复制性不强,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基因,而经营管理能力创新有望塑造行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因。过往,公募基金行业已在经营创新方面多有尝试,主要聚焦三个维度:一是内部经营方面做好平台化经营,通过产品布局和投研平台的建设,力求实现投研能力从研究、策略到工作效率的沉淀、优化和提升;二是优化公司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实施多样化的长期激励约束机制;三是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将投资者利益优先原则贯穿至公司治理始终,并强化高管人员履职尽责。

资本市场改革正在从融资端向投资端深化,全面注册制将凸显金融机构定价能力、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伴随全面注册制的落地,交易制度改革创新也将为资本市场参与者带来新业务发展契机。凭借领先的资产定价能力、敏锐的产品创设能力和灵活的渠道布局能力,公募基金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当下:从因时制宜到专精特新

行业发展的浪潮奔涌向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募基金行业的格局看似已定,实则不然。传统的头部基金公司依托丰富的产品线、成熟的渠道客户、优秀的投研团队、良好的激励机制等有望强者恒强;但在未来基金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市场并没有给中小型基金公司关上成长的大门,如何依托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聚焦差异化发展,打造明确标签,这需要中小基金公司进一步持续探索。

而公司的成长突围没有捷径,公募基金经营的是诚信,产品是载体,业绩和服务是两大驱动力,中小型基金公司更应该继续潜心经营,苦心修炼,不断夯实和扩大专业半径与能力圈,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等到机会来临时,才能有机会以产品的硬实力和服务的软实力脱颖而出。曾经默默无闻的西部利得基金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肩负行业发展使命,厚积薄发,探索出一条中小基金公司逆势成长的路径。

西部利得基金经过成立初期发展不顺、股权变更后开启二次创业的成长破茧,实现了从创业期向成长期的过渡,开始了从因时制宜向“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西部利得基金成立于2010年7月20日,前身为纽银梅隆西部基金,背靠国际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但由于中外两方股东的投资管理观念存在差异,公司各项业务发展不尽如人意。2014年公司完成股权变更,在新管理层加盟后,于2015年正式开启了二次创业的转型发展。在股东、董事会的支持下,公司快速建立了一支行业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团队,招募了一批具有自驱力的年轻员工,开启了搭建“四梁八柱”的基础建设工作,秉承“拙诚”、“守心”,在专业化和特色化上积极探索,走上了一条稳健发展之路。

凭借管理团队的协同和对产品策略的精准把握,西部利得基金因时制宜开启了颇具自我特色的成长之路。在开启二次创业之后,公司经营团队选择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了绝对收益的发展方向,明确公司“基础产品供应商”的定位,力争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2015年下半年牛市结束后,市场风险偏好降低,稳健类产品受到资金的青睐,因此,西部利得基金将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作为发力重点,在转型初期实现了较好的转身。2016年到2018年,面对股债市场波动,市场缺乏整体性机会,公司适时发展多元投资策略,陆续推出二级债基、以新股申购策略为主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同时布局了沪深300、中证500、国企红利等指数增强类产品。到2018年底,随着公司投研流程的完善,信息化建设和投研一体化系统初具雏形,西部利得的产品布局开始瞄准主动管理权益领域。凭借精准的产品策略定位,西部利得基金得以夯实管理规模基底。截至2022年底,公司公募管理规模已达到900亿元,较2015年底的94亿规模,实现了二次创业以来规模曲线和经营曲线的良性增长。

在行业进入精细化经营阶段,西部利得基金也开启了整固前行的新征程。未来,西部利得基金将继续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基础产品供应商”的定位、坚守“个人赋能组织,组织提升个人价值”的文化基因,以更加开放成长的心态拥抱行业变革和公司成长。

立足当下,在匹配自身定位和对未来市场的理解之下,西部利得基金将围绕“专精特新”强化自身特色标签,瞄准特色化开启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司的规划,西部利得基金将从团队管理、投研架构、投资系统建设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固,向未来三年战略迈出新步伐。

白驹过隙,骑鲸追梦。在居民理财需求高涨、行业百花齐放之下,公募基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成就了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而在过去的十年里,不乏像西部利得基金这样的特色成长样本公司诞生,这些公司在经营上积极拥抱创新与变革,在成长中打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标签,从而脱颖而出,共同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本文件中的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建议。以上观点、意见,仅为对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行业发展动态等相关问题的看法,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或本公司的相关部门、雇员不对任何人使用文件中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本公司在本文件中的所有观点仅为本文件成文时的观点,有权对其进行调整。本文转载或引用的第三方报告或资料,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本公司的立场,本公司不对其真实性、准确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件的著作权为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将此文件或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修改、发布、转载,或对本文件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